人物
时段
朝代

別史類
地理類
故事類
編年類
紀事本末類
史評類
正史類
雜史類
政書類
烈公卒子 孝公颀
立孝公九年魏武侯初立袭邯郸不
胜而去十七年 (第 34a 页)
孝公
卒子静公俱酒立是岁齐威王元
年也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而三分其
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
   (第 34a 页)
 入三晋十五年盗杀幽公魏文侯以兵诛晋乱立幽

 公子止是为烈公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
 皆命为诸侯二十七年烈公卒子孝公颀立十七年
  孝公
卒子静公俱酒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
 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
孝伯唐表成王封母弟孝伯于狄 (第 15b 页)
 小子侯 湣侯 武公 献公 惠公 怀公 文
公 襄公 灵公 成公 景公 厉公 悼公 平
公 昭公 顷公 定公 出公 哀公 幽公 烈
公  孝公 
静公 凡三十八傅而晋为韩赵魏所分 (第 8a 页)
城县有负)
(黍聚古今地名云负黍山在阳城县西/南二十七里或云在西南三十五里)
九年魏伐郑 晋烈公薨子 孝公
倾立(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括地志) …… (第 27a 页)
请士师之)
(地班志曰齐地北有千乘清河以南汉清河郡有灵/县清河北接赵魏之境此为近之蚳音迟蛙乌花翻) 晋孝公
薨子靖公俱酒立(谥法柔众安民曰靖/又恭已鲜言曰靖)
二十五年蜀伐楚取兹方(据史记蜀伐楚取兹方楚为/捍 (第 33b 页)
  秦并六国
周显王七年秦献公薨子孝公立孝公生二十一年矣
是时河山以东彊国六淮泗之间小国十馀楚魏与秦

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
巴黔中皆以夷狄同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于
孝公
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彊秦
八年 (第 10b 页)
孝公
令国中曰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
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
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 …… (第 10b 页)
既又劝寡人杀之
岂不悖哉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 孝公
说以
富国彊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
十年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
不可与虑始可与乐成论至 (第 11b 页)
黍 魏文侯三十二年伐郑城酸枣败秦于注 晋烈
公二十七年烈公䘚子孝公颀立(世本烈成公生 孝公/
倾欣○纪年以 (第 38b 页)
孝公)
(
为桓/公) 韩烈侯九年秦伐我宜阳取六邑 楚悼王十
一年三晋代楚败我大梁榆关 魏文侯三十五年齐
伐我取 …… (第 38b 页)
年魏败我兔台筑
刚平以侵卫五年齐魏为卫攻赵取我刚平六年借兵
于楚伐魏取棘蒲八年拔魏黄城 晋孝公十七年

䘚子静公俱酒立是岁齐威王元年也静公二年魏
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
人晋绝不祀 韩 …… (第 39a 页)
(䘚十九年魏武侯䘚二十年赵成侯韩共侯迁桓公于/屯留已后更无晋事○据纪年之说以 晋孝公
为桓公)
(而无静公韩哀侯之后为韩若山即共侯而非懿侯也/三晋君䘚立之年皆与史异又史记韩昭侯十年韩姬) (第 40a 页)
月至)
(八/月) 二十一年与晋战于石门斩首六万天子贺以黼
黻二十四年献公䘚(○年表二/十三年) 子 孝公
立年已二十
一岁矣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彊国六与齐威楚宣魏惠 …… (第 1b 页)
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
黔中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
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 孝公
于是布惠振孤寡招战士
明功赏下令国中曰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閒修德行武
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 …… (第 2a 页)
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彊秦者吾且尊官
与之分土于是乃出兵东围陜城西斩戎之豲王卫鞅
闻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监求见 孝公
战国策魏公叔痤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
将柰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愿王以
国事听之也为 (第 2b 页)
  (随时变通之义君/子所当加察者也)
(丁/亥)八年齐伐鲁

(戊/子)九年魏伐郑
(己/丑)十年 (晋孝公/
倾元年)
(庚/寅)十一年秦伐韩宜阳取六邑集览(宜阳索隐曰弘农/宜阳县在渑池西)
(南今河南府宜阳是 …… (第 18a 页)
 (是为/烈王)
三晋共废其君俱酒为家人而分其地集览(俱酒乃靖/公之名也)
(索隐曰系本作靖公俱家人韦昭曰庶人/之家也索隐曰谓居家之人无官职也)
  书法(韩赵魏与晋并列为诸侯于是各历数世矣/晋烈公止 孝公
倾靖公俱酒凡三世魏文侯)
  (斯武侯击凡二世赵烈侯籍武侯敬侯章凡三世/韩景侯虔烈侯取文侯哀侯凡四世 (第 26b 页)
(哀二/十年)公薨(史/记)
谥曰定在位三十七年
  出公(以下/战国) 哀公 懿公 幽公 烈公  孝公
  
静公
出公名凿定公子定公薨公即位出公三年(哀二十/三年)(第 23a 页)
曰文在位十年子哀侯即位哀侯元年与赵魏分晋国
二年灭郑因徙都郑(史记/世家)
 纪年魏武侯二十二年 晋桓公
邑韩哀侯于郑是韩
 既徙都因改号曰郑故国策谓韩惠王曰郑惠王犹
 魏徙大梁称梁王也
六年韩严弑哀侯及相 (第 2a 页)
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二十七年烈公卒子 孝公颀

孝公九年魏武侯初立袭邯郸不胜而去十七年 (第 38a 页)
孝公
卒子静公俱酒立是岁齐威王元年也静公二年魏武
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
晋绝不祀
(第 38a 页)
帝告我晋国且世衰七世而亡(谓晋定公出公哀公幽/公烈公 孝公
静公为七)
(世静公二年为三晋所灭据此及/年表简公子疾在定公十一年)嬴姓将大败周人于
范魁之西(嬴赵 (第 8b 页)
七世而亡(晋定公出公哀公幽公烈公 孝公
静公为七/世静公二年为三晋所灭据此及赵世家简)
(子疾在定公/之十一年也)嬴姓将大败周人于范魁之西( (第 3a 页)
败我一将十年楚庄王服郑北败晋兵于河上当是之
时楚霸为会盟合诸侯二十四年晋厉公初立与 晋桓
夹河而盟归而秦倍盟与翟合谋击晋二十六年晋
率诸侯伐秦秦军败走追至泾而还桓公立二十七年
卒子景公立(徐 …… (第 15b 页)
 公卒出子立出子二年庶长改迎灵公之子献公于河
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沈之渊旁秦以往者数易君
君臣乖乱故晋复彊夺秦河西地献公元年(徐广曰/丁酉)
从死二年城栎阳(徐广曰徙都之/今万年是也)四年正月庚寅 孝公
生十一年周太史儋见献公曰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 (第 18a 页)
五百岁复合合七十七岁而霸王出十六年桃冬花十
八年雨金栎阳二十一年与晋战于石门斩首六万天
子贺以黼黻(周礼曰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二十三年与魏晋战
少梁虏其将公孙痤二十四年献公卒(徐广曰表云/二十三年) 孝公
立年已二十一岁矣孝公元年(徐广曰/庚申也)河山以东
彊国六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淮泗之
间小 (第 18b 页)
隐公立四十五年鲁弑其君隐公四十六年
宋华父督弑其君殇公及孔父五十五年桓公卒子庄
公夕姑立庄公二十三年 晋桓公
始霸三十一年庄公
卒子釐公夷立釐公九年卒子昭公斑立昭公六年齐
桓公败蔡遂至楚召陵九年昭公卒子共公襄立 (第 7a 页)
中盗杀幽公魏文侯以兵
诛晋乱立幽公子止是为烈公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
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二十七年烈公卒子 孝公颀

孝公九年魏武侯初立袭邯郸不胜而去十七年 (第 40b 页)
孝公
卒子静公俱酒立是岁齐威王元年也静公二年魏武
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
晋绝不祀
(第 40b 页)
 
 
齐伐鲁取最韩救鲁 郑负黍反复归韩
 
 
魏伐郑城酸枣 魏败秦于注 楚伐韩取负黍 晋
烈公卒子 孝公
倾立(竹 (第 3b 页)
孝公
作桓公作世/家倾作颀世本倾 欣) …… (第 3b 页)
 
日蚀昼晦 齐魏为卫伐赵取刚平

 
正月庚寅秦太子生(即 孝/公
也) 楚悼王卒子肃王臧立
楚人杀吴起 赵借兵于楚以伐魏取棘蒲
 
 
秦魏攻韩韩求救于齐(齐阴许韩使 …… (第 7a 页)
 
齐康公卒无子田氏遂有齐国太公望之后绝祀 秦
初县蒲蓝田善明氏 赵袭卫不克齐救卫 齐桓公
卒子因齐立是为威王 赵拔魏黄城 于越迁于吴
(竹/书)
周 秦 晋 楚 燕 魏 韩 赵 齐 鲁 郑 卫 宋 越

  晋孝公
卒子静公俱酒立(静一竹靖世/本云静公俱) 翟败魏于浍
 三晋伐齐至灵丘(因齐丧也齐魏世家云/使吴起伐 …… (第 8a 页)
 
秦初县栎阳 赵公子胜与成侯争立为乱 秦胡苏

帅师伐韩韩将韩襄败胡苏于酸水(竹/书) 魏觞诸侯于
范台(竹/书)  晋桓公
邑哀侯于郑(竹/书) 韩山坚杀其君哀
(竹书五史哀侯之弑在/烈王 年今宜从史)
 
 
燕败齐于 …… (第 9b 页)
 
魏侯罃与公中缓争立(武侯未立/太子故也)韩赵合兵以伐魏大
败魏于浊泽遂围安邑既而解去(一载/下年)罃杀缓而立

赵伐齐取甄(一作/鄄) 魏败赵于怀 赵攻郑(郑已灭矣/此疑即韩)
(之地/名也)败之以与韩韩与之长子 齐威王朝周 齐封
即墨大夫烹阿大夫(遂起兵西击赵卫败魏于浊泽围/魏侯魏侯请献观以和赵人归我)
(长/城) 楚肃王卒(无/子)立其弟熊良夫是为宣王 宋辟公
卒子剔成立 韩侯赵侯迁 晋桓公
于屯留(竹书无以/后更 晋)
(事/) 韩赵伐魏于葵(竹/书)
 
  (第 11a 页)
 纪年 晋烈公公元年韩武子都平阳赵献子城泫
 氏
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为诸侯
二十七年烈公卒子孝公颀立
   孝公

九年魏武侯初立袭邯郸不胜而去
十七年 (第 19b 页)
孝公
卒子静公俱酒立
  静公
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
迁为家人晋绝不祀(以上俱/晋世 (第 20a 页)
官与之分
土于是乃出兵东围陜城西斩戎之豲王卫鞅闻是令
下西入秦因景监求见孝公二年天子致胙三年卫鞅
孝公
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 (第 11b 页)
孝公

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
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为左庶长(史秦/本纪)
公孙鞅闻秦 (第 11b 页)
 卑论古之人其自知明也如此商鞅之见孝公也三
 说而后合甚矣夫鞅之怀诈挟术以欺其君也彼岂
 不自知其不足以帝且王哉顾其刑名惨刻之学恐
  孝公
之不能从故设为高论以衒之君既不能是矣 (第 13b 页)